• 教学成果

浙江省高校研究生课程协同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摄影:来源: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2017-04-240

一、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课程教学仍然是浙江省研究生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1)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研究生课程建设力量不足,导致优质研究生课程匮乏,不能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形成有力支撑。(2)研究生课程教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不能准确反映高层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六所高校以参加教育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探索和实践了研究生课程协同建设模式

    举措一:校内协同,整合内部各类资源,推进学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各培养单位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打破学院和学科壁垒,跨学院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交叉学科课程和课程群,开设研究生通识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跨一级学科课程。

    举措二:校校(院所)协同,构建省内高校研究生课程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课程建设的合力,并促进优质资源的高效利用。

    举措三:校企(地)协同,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促进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契合。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载体,进一步明确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增设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的研究生课程,引进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构建了做中学、研中创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案例,夯实了研究生的创新基础。

    举措四:国内国际协同,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经验,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支持和选派教师到高水平大学进修课程,推进全英文和双语授课;积极引进国际高水平师资、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上述举措,增强了课程的前瞻性,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举措五:课内课外协同,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六所高校协同推进课程学习与课外活动,不断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激励政策,以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为抓手,发动导师和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并不断强化两者的协同作用,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而课程学习又夯实了学生的基础,提高了创新创业的层次和水平。

3.创新点

    创新点一:通过协同的模式有效整合了政产学研用各方相关资源,形成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合力,研究生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创新点二:研究生课程建设目标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课程、基地、教材、师资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工作,改革方案综合性和整体性强。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六校授予博士和硕士分别占比省属高校的近75%60%,整体培养质量稳中有升,优秀学生个体不断涌现。

2)标志性成果丰富。六校均被列为教育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试点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滚动进入第二批建设),获得多项国家级研究生教育荣誉称号。

3)研究生教育对六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4)改革成果受到新闻媒体广泛关注,相关高校争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