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成果

基于“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摄影:来源: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2019-05-201

 

一、成果简介

(一)本课题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有:

2013年启动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因学校类型和专业特性,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导师存在或侧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指导能力、或偏重单打独斗、团队意识薄弱,或缺乏重大课题支撑、培养条件不足等问题。这是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成果立足提高培养质量,以徐维祥教授的师生团队为样本,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新型导学关系,有效落实导师首要责任制,探索实践“全过程、浸入式、共同参与”的科研能力培养范式和“高标准、强激励、注重绩效”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无标题.png

基于“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强化科研训练,形成“全过程、浸入式、共同参与”的科研能力培养范式:充分发挥导学双主体功能,让研究生作为主要成员全程参与课题项目的选题设计(项目接洽)、申报立项(方案设计)、研究验收(实践应用)等各环节,切实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2、重视团队管理,建立“高标准、强激励、注重绩效”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至少发表一篇CSSCI索引期刊论文;文章发表前全部查重,增强学术规范意识;发放较高额度助研津贴,提供生活保障。优化内部评价办法,重视科研贡献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科研积极性,为提高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强调立德树人,有效落实导师育人首要责任制:构建多元紧密的导学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导师“五导”作用,帮助研究生在课堂学习、社会工作、科研实践等多方面协调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点

1、创新“在团队中发展,在实战中成长”理念;

2、创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新型导学关系;

3、建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范式;

4、建立团队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新机制。

(四)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师生发展成效显著。(1)研究生发展成果:11人次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人次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6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12人次主持省级以上课外科技项目;学生作为(或等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6篇;团队中学生党员人数比例达70.37%。(2)教师发展成果: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数十篇学术或教学论文,出版专著3本;获得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人才、校研究生“我心目的好导师”、校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2、教学成果产生溢出效应,团队成果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博士点的申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校内外形成示范,促进如唐根年、陈斌、王庆喜、陈利强等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创立。作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多次在相关的媒体平台为浙江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言献策。


 

成果报告.pdf

 

申请书.pdf


附件材料-佐证清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