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成果

志趣引领 优化支撑 重点培育 全面提升<br> ——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摄影:来源: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2019-05-201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地方院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其博士研究生培养面临:

(1)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学生自信心不足,学术志趣不强;

(2)培养资源相对不足,且未有效优化配置;

(3)培养经验尚不丰富,缺少培养高质量博士的有效模式等困境。

如何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地方院校普遍关心的问题。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实施“挖掘-牵引-激励”三位一体的生源质量提升工程。

    改革招生选拔机制,优化硕博连读选拔方式,推行申请-审核招生;完善奖助体系,实施导师项目资助制,提高津贴标准,吸引、挖掘优质生源。

    加强党建牵引,思政和育人同向同行,通过“先锋引领”、“红色锤炼”、 “博学时习”和“博士讲习团”等实践活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塑造奉献精神、进取意识、事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营造卓越价值文化氛围,设立“溯采讲坛”,推动和资助国际学术交流和协同培养,强化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奖励高水平学术成果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学术之星”,开设“硕博论坛”、“访学归来”等专栏,树立和宣传朋辈榜样激发学术志趣

    (2)构建高水平博士生培养平台。

    推行“大师+团队”博士生导师组制,以“狼群战术”弥补优秀导师不足的短板,从个人培养计划制定开始,全过程团队指导,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全方位培养博士研究生。

    内引外联,推进教育国际化,依托“111引智基地”等近40个国际合作平台,引进高水平校外兼职导师;开展和资助协同培养,建设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海外双学位联合培养基地,联合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

    严格审核招生资格,以培养绩效为核心,优化配置招生指标,依托高水平平台、科研项目和导师团队来培养高水平的博士生。

    (3)集中培育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提升。

    开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在培育高质量论文的同时,探索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有效经验。开设导师学校,邀请大师来校介绍、交流培养经验,在交流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凝练,并在对应学科内推而广之,形成若干特色培养模式:

    强化选拔,国际协同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点材料化工方向);

    服务需求,产学研协同培养(机械工程博士点);

    团队合作,支架式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点)。

3.创新点

    (1)以学术志趣提升为核心,“挖掘-牵引-激励”三位一体,形成从选苗到搭架、培育的全过程博士生培养体系

    (2)将狼群法则引入导师队伍建设:强化竞争,开展导师招生资格认定;专注目标,优化配置招生指标;团队协作,头狼效应,推行“大师+团队”博士生导师组制。

    (3)在浙江省属高校中率先建立“分级培育、定期考核、滚动支持”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机制,在重点培养人才的同时,总结培养经验,以点带面,形成若干特色培养模式

4.推广应用及贡献

    (1)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学校授予博士人数占比省属高校的30%,培养质量稳中有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超全省平均。学位论文质量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累计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迄今为止浙江省属理工类高校中唯一1篇),国家级学会优博学位论文3篇、提名1篇。毕业生中获德国洪堡基金1人、“香江学者”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优秀学生个体不断涌现。

    (2)对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倍增,占比全校发表总数的60%,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成果推广:发表多篇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出版《新时期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参与、承担上级部门调研课题,形成《博士研究生教育总结报告》、《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等成果,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策参考。成果受浙江教育新闻、浙江在线新闻等媒体广泛关注,十余所高校来校交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