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成果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摄影:来源: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2022-03-230

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问题1:培养环节没有紧跟社会需求

问题2:导师队伍建设跟不上电子信息类博士生高质量培养的需求

问题3:电子信息类博士生培养特色不强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推进培养方案改革,围绕社会需求、体现特色:1)针对服务地方数字经济技术的需求,通过增加相关培养环节、强化过程管理等方式加强博士生电子信息领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2)完善培养方案,加强数学类基础课程建设,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电子信息特色方向开设专业课,推动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转化,把学科发展前沿内容呈现给学生。

(2)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博士生导师队伍:1)实施动态的有效导师制和招生名额分配制。动态制度促使导师根据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不断进行知识结构更新、提升,真正把具有较高学、研、授能力的教师选为导师;2)注重发挥优秀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导师需参加电子信息类博士生教育教学研究,要能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和指导工作中,不断探索博士生教育规律;3)提升导师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建立国际交流活跃、与海外一流学术机构保持稳定合作、具有国际视野的导师队伍。注重从国外选聘教授,改善博士生导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

(3)围绕浙江省数字经济技术需求,培育及发展工业互联网、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新兴前沿方向,满足博士生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要。成立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成立“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及“智能机器人”创新团队,开设人工智能讨论班、工业互联网讨论班,营造氛围,提升电子信息类博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

3.创新点

(1)根据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特点,按照重基础、重特色的思路优化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2)导师动态评聘、参与博士生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更新导师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地方引智平台,实现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化导师队伍建设。

(3)立足区域经济科创高地,依据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凝练方向,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主线,科教和产教融合,跨学科交叉培养具备独立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高水平学术成果和学位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培养博士生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获优博数量居省属高校电子信息类博士点首位。

(2)博士生培养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建设了一批电子信息类博士生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包括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近五年获留基委资助出国联合培养博士生居省属高校同类学科首位。

(3)博士生培养成果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4)博导水平提升,优秀著作受到同行的持续关注和好评,被全国多所高等院校采用作为博士生教材。

(5)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不断推广应用。成果受到浙江教育新闻、浙江在线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十余所高校来校交流访问。

 

申请书.pdf

成果报告(含佐证材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