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1) 如何构建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知识体系
(2)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实践能力缺乏
(3) 如何构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整体框架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职业能力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内在需求为导向,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联合培养基地、实习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了基于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交融的课程体系。
(2)导师团队全员和全过程育人,思政修养与研创能力有机结合
发挥团队指导优势,对研究生从职业伦理、理论、实践到创新全过程指导,校内外导师和辅导员全员育人,要求学生树立“面向新时代,具有家国情怀和行业理想的精英创新人才”为个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探索工程中的科学问题。
(3)学校和联合培养基地全方位育人,夯实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
构建了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培养机制和平台,将产学研合作作为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载体。以项目为切入点,深度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形成企业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3.创新点
(1)理念创新:将需求导向、项目驱动、教科融合贯穿于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出了全员和全过程育人理念。
(2)机制创新:建立了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结合的质量保障新机制。
(3)方法创新:构建了工程、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多元项目驱动体系。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研究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
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近三年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和EI122篇,授权专利103项。研究生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各一项,省级金奖一项。研究生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5人,国家奖学金6人,省级优秀毕业生4人。
(2)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成果显著
建成了6个研究生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其中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桩锚联合支护体系在深大基坑中的应用》获2020年浙江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
(3)实践探索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2017年以来,《浙江日报》和《浙江在线》等媒体4次报道土木水利类人才培养的相关做法。成果辐射到浙江科技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经专家鉴定认为成果对推动地方高校土木水利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