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成果

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作者:摄影:来源: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2022-03-250

一、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自教育部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产教融合实践培养过程中校企、校校、校地等如何有效协同培养是丞待解决的热点实践问题之一。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学科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弱、创新精神不足、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依托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111人才引智基地等3个国家级学科平台,建立了与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等协同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探索出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的实践新模式,并重点通过与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制药企业联合培养单位共同长期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了管理文件和合作机制,共同实现特色鲜明的协同培养和管理创新模式,成效显著。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基于坚实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和3个国家级学科平台,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协同培养和管理模式创新顺势而为,主要实施以下四个实践方法:

① 党建引领与立德树人,开创培养模式机制创新,实现三全育人;

创新性的构建党支部领导下的研究生纵向团队制度,重构研究生日常管理网格化框架。与协同培养单位共建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探索推进导师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协同育人效应显著。

    ② 对标国家与产业需求,创新教学改革育人机制,培养创新思维;

对标医药行业发展国家与产业需求,积极推进行业与企业专家联合论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灵活运用实践教学方式、联合开展实践等路径,聘请行业产业导师为研究生共同培养研究生,共同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③ 产学研协同联合培养,建立协同培养长效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共建国内外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性构建跨单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促使浙工大出台《浙江工业大学跨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试行)》(【2021】21号)并辐射两百余家协同培养单位深化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④ 立足前沿与拓展空间,实施国际联合培养机制,培养拔尖人才

依托国家111人才引智基地,在国际学术交流、制度执行、政策落实和实际工作中积累更加扎实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组建海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促进境外著名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建设,拓宽国际合作空间。

3.创新点

    ① 创新性构建党支部领导下的研究生纵向团队制度,实现党支部横向互联共建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三全育人。

    ② 创新性共建国内外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构建跨单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实现科研实践反哺人才培养。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相关成果入选浙江工业大学首届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2021年度),推广到与省内外200多家单位(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培养中,为浙江工业大学相关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范本。自2011年以来,药学学科已招收近1200余名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688人,就业率98.4%,就业契合率100%,获得各类荣誉1580余人次,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逐年增加。标志性成果还体现在全国共四届药学专业学位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中获得3届浙江省唯一优秀论文,第五届全国药学专业学位工业药学领域浙江省唯一入选案例等,荣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中医药创新创业大赛特金奖、全国学生制药工程研究征文特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奖项170余项,促进学科发展,建设成果丰厚(详见成果报告和附件材料)。

 

申报书.pdf

成果报告.pdf

附件目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