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成果

研究生导师团队跨校协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能源材料方向为例

作者:摄影:来源: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2022-03-282

一、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我国理工类研究生教育存在以下共性难题:(1)学生学术志趣不高,创新动力不足;(2)导师迫于职称晋升等压力,选题倾向于“短平快”跟踪性研究;(3)生源庞杂,学术基础参差不齐,课程教学难以因材施教,单个导师个性化指导难以补齐短板;(4)学术交流不足,新冠疫情爆发后情况加剧,导致学术思想相对固化,创新活力不足。

 

image.png

                     图1.教育改革方案示意图

2.       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嘉兴学院、温州大学四家高校的新能源材料研究团队组建研究生培养共同体(图1),探索了导师团队跨校协作培养新模式,有效解决理工类研究生教育的共性难题,显著提升了培养质量,具体改革举措如下:

举措一:“党建牵引-使命激发-评价约束”,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志趣,营造自觉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

党建牵引,坚定研究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研讨新能源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激发研究生的事业心和使命感;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加强工程伦理、科学伦理教育,引导研究生做“有用的科研”。提升了学生学术志趣,营造出自觉追求卓越的良好学术氛围。

举措二:“课程筑基-指导提升-协作跃迁”,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形成破解关键问题的学术合力。

加强课程建设和组建省域课程共享联盟,提升教学水平,夯实研究生学术基础;通过组建研究生跨校培养共同体,促进导师团队优势互补。通过培养模式创新,形成破解关键问题的学术合力。

举措三:“引送并举-虚实结合-展示蝶变”,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德才兼备人才的成长通道。

构建跨校协作培养模式,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共同举办承办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团队会议、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充足学术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德才兼备人才的成长通道。

3.       创新点

理念创新:形成了“以提升学术志趣为抓手,推动研究生培养”的新理念。

模式创新:探索了“构建跨校培养共同体,实施研究生协作培养”的新模式。

方法创新:形成了“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新方法。

4.       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2012年至2021年累计培养84名博士和171名硕士,获国家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提名2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9篇,在Science、Nature Energy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优秀论文层次和比例远高于各高校平均水平。

(2)研究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金奖2项、银奖和铜奖各1项,获省级各类竞赛奖25项。

(3)众多毕业生成为高校院所和企业领军人才,多名毕业生获“江苏省双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博新计划”等。

(4)研究生教育对四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5)对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提供有益借鉴。项目组成员发表多篇相关教改论文,出版《浙江研究生教育丛书——课程教学》等教学论文集,撰写《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等报告,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建议,在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等会议上做报告10余次,在各高校做导师培训4次,50余所高校来校学习,相关改革举措被复制实施。

 

浙江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申报书.pdf

成果报告+附件目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