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让工程科技“强”起来,关键是培养一流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生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浙江省十大标志性产业,抢抓全球生物技术变革机遇,急需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生物工程人才。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科从199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作为当时全校最小的学科之一,面临着三个现实问题:(1)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理想抱负欠缺导致的成才动力不足问题;(2)学科基础薄弱、高能级平台缺乏导致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3)导师学术领域专一、专业交叉融合度低导致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问题。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构建了“报国铸魂,服务强基,团队固本”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通过大师引领、良师指导、文化熏陶构建“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想引领体系,实现研究生发展有方向,成长有动力;通过聚焦产业、强化特色、拓展平台构建“产教科教双融合”学科特色发展之路,实现研究生发展有空间,成长有平台;通过团队指导、项目驱动、朋辈互学构建“交叉协同,全程贯通”的研究生学业指导体系,实现研究生发展有环境,成长有保障。
3.创新点
本成果聚焦“身边的大师”科技报国“红色基因”和科技创新“绿色基因”传承,打造了研究生“如盐入味”专业思政新样板;以服务产业急需为突破口,开辟了以服务重大需求做强学科并支撑人才培养新路径;以做实做强创新团队为依托,建立了交叉指导、优势互补研究生指导新模式。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历经十余年探索,学校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工程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产生广泛影响。(1)研究生理想抱负水平和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显著。连续3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2次获全国“挑战杯”金奖,1名研究生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研究生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浙江省专利金奖各2项。(2)学科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入选省重中之重学科和省“一流学科(A类)”,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和省部级一等奖10项,实现了工业生物合成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我国生物工业的跨越发展。(3)教育实践成果在校内外形成示范效应。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涌现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改革成果在全国高校“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浙江启动仪式等大会交流20余次,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40余次。